《建筑不是房子》系列之一
編者按:有人說建筑就是房子,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藝術,還有人說建筑是對空間的立體解構,那么,建筑到底是什么呢?本期始,本刊將陸續刊發由我國著名的專家、學者以及建筑大師們,在央視《百家講壇》欄目所作的“建筑不是房子”系列講座內容,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講堂,一起聆聽他們關于建筑、房子、文化和藝術的精彩解讀。敬請大家關注。
建筑不是房子
□ 清華大學王貴祥教授 王貴祥
關于中國建筑的現狀,現在有很多很有特色的見解,我今天談論的也是關于建筑的題目。前幾天跟一位編導同志聊,說到建筑不是房子,隨口那么一說,后來編導同志說這個說法很好,一下變成一個題目了。建筑不是房子,不是房子是什么?問題提出來了。但是既然提出來了,怎么解答,建筑是什么,什么是建筑?一般來說,為什么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呢?因為習慣上大家很自然的就把建筑和房子劃等號,建筑是什么,房子是建筑,這是我們目前在中國普通的,最容易產生的一種概念。
這就是讓人聯想到,古代哲學的一個概念,白馬黑馬,這是不是一種變化呢,古代有個哲學名詞叫做白馬非馬,什么意思呢?表示的是一個特別的東西,白馬并不能代表一般性馬的概念,它是一個很抽象,覆蓋面很廣的概念,那么拿這個等同“建筑不是房子”,建筑和房子都是一般性的概念,房子誰見過,我見過磚房子,木房子,建筑業是一個一般性的概念。所以說也是白馬非馬的問題,說到底什么是建筑這個概念,這是一個難題。學建筑的一上來就談建筑,說來說去,糊里糊涂,建筑到底是什么,實際上我們稍微細心一點就會發現,很多本來不是房子的東西,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建筑。
我們最熟悉的像天壇,它是房子嗎,或者像我們歷史上經常談到的,埃及的金字塔,英國的原始巨石陣,它不是房子,它確實是很偉大的,很重要的建筑。包括我們的萬里長城,我們怎么說它是房子呢?此外,世紀壇、地壇,還有一個最經常談論的跟建筑密切相關的東西,景觀建筑,實際上就是園林,大規模的山水,自然地貌,這都可以納入景觀建筑。那么這個能說它是房子嗎,比如我們的頤和園,是中國園林藝術的一個精華,還有承德避暑山莊,一種非常自然的山水。這些是我們建筑師最關心的問題,那么你能說它不是建筑,它首先是建筑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。
還有一些小的環境,比如大家到江南園林不是看房子,江南住宅多了,但是人們為什么愿意到園林去散步?就因為它是一個非常好的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結合,這是一個園林環境,也是我們建筑師所創造的,建筑所需要追求的目標,還追求一種意境。你比如說蘇州的拙政園,有一個亭子在水邊,上面有一句引聯:與誰同坐,明月、秋風、我,它創造了一種意境,在水邊一個環境非常好的亭子里,與普通游人或者是文人坐在邊上,他跟明月秋風作伴,跟樹木山水環境作伴,這是一種意境,這個時候體現的也不是房子,恰恰體現了一種立體的山水畫,或者這種物質化的詩,詩的意境。大家看《紅樓夢》,里面有句話:留得殘荷聽雨聲,這是一種園林意境,那么這個是建筑環境的追求,或者人們對環境的追求,你能說是房子嗎?它是一種藝術化的環境,也在建筑概念里面,這個都不能用房子解釋的。
建筑這個詞包括相關的詞,建筑學、建筑師,在英文里在詞尾上稍微有點變化,建筑跟建筑學是一個詞,實際上一般的人來說,沒有接觸過建筑學,或者我們非建筑專業的人,這個詞用得不太恰當,大家想一想,建筑就是房子,建筑等于房子,建筑學等于造房子的學問,建筑師是什么呢,是設計房子的工程師,這個概念是再大眾化不過了,這里頭有一些問題我們解釋不了,我們的橋梁、我們的水利設施、大壩,包括我們的工業設施,恰恰建筑師都不太會做,那么這個是我們土木工程師的事情,是彼此不可分離的重要的伙伴,但是專業里還是非常明確的,建筑師確實做不了大壩,做不了支架這些東西,但是這些東西本身也不是房子,它是大型的工程設施。
城市規劃中我們關心的是城市,一個城市的完整的形體,局部城市的設計,城市環境,我們的園林建筑師,給人們帶來優雅的舒適的環境。我們建造的建筑物也許是個房子,也許不是個房子,可能是個紀念碑,或者是標志性的建筑,比如象電視塔之類的,它要成為一個城市的形象。也可能有室內,室內有好的環境,好的光好的聲,如果室外要引進綠化,要有植物,甚至引進聲響,水聲、瀑布。
建筑師更多的關心不是房子怎么蓋,他關心與房子一系列的環境要素,這個時候他們是以建筑師的形式出現的。但真正建筑師的概念還是很廣泛的,包括規劃師景觀建筑師,一般的建筑師,都可以納入建筑師的概念。
那么“建筑”這個詞是怎么來的,它是從日語里沿用來的,建和筑獨立用的時候都是一個工程的過程,鑄造、營筑、建、建造,都是蓋房子的一個過程,另外一個詞叫“營造”,它不叫建筑,建筑是現代的概念,營造這個詞對應于宮室,宮室是一個對象,營造是一個過程。所以營造在古代是有廣泛意義的,跟建筑關聯的詞,比如說,營造房屋,營造宮室,營造寺廟,營造園林,營造城池,都可以用營造。這個跟建筑是非常關聯的。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建筑著作,11世紀的建筑著作,就叫《營造法式》,就是建筑的技術規范。營造法式,后來產生了一個學科,中國營造學社,都是這個營造,因為在我們50年代以前這個詞還是非常通用的詞,一般的建筑公司,我們現在叫建筑公司,以前還有很多東西比較喜歡用傳統,建筑公司叫營造廠,清華大學建筑系,叫營建系。營是什么,就是經營,這時候建筑師的概念不是蓋房子的概念,是一個經營創造一個環境的概念。
在希臘人眼里,建筑不能等于房子,基督教跟希臘文化不一樣,比較后來的文化,當然是吸收的文化。基督教最神圣的是什么,是上帝,但是上帝是創造世界的建筑師,宇宙的建筑師,那么這個時候建筑師是一個創造者,在基督教的概念,上帝是創造者,他創造了世界萬物。作為建筑師的概念就是創造者的概念,建筑就是創造的概念,任何的科技都是創造,在古代科學技術含量比較低的時候,建筑的技術含量比較多一點,同時還有藝術的成分,還有社會學的成分,那么在這個時候,建筑師就是一個創造者。
當然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建筑是什么,一般我們接觸的建筑比較多的就是藝術,實際上在西方學者的分類之間,建筑確實歸為藝術,放在各大要素之首,建筑、繪畫、雕刻、音樂,西方藝術史里頭,沒有哪本藝術史不談建筑,當然在中國,把建筑歸在美術史里,這個跟中國人傳統上的建筑納入宮室這樣一個概念可能還有點關系,但是從世界的范圍來說,建筑實際上它有它藝術方面的特征。
希臘人把建筑作為凝固的音樂,這是類比藝術的方式,實際上中國人也有類似的,中國人談論公園往往用什么比喻呢,就說這是立體的山水畫,實際上我們的園林就是立體畫,而且參與園林的很多人本人是畫家。作為藝術來說,首先是一種造型藝術,有一個形式美的問題,就像所有的藝術作品,像繪畫、雕刻,都有比例問題,建筑不能沒有比例,建筑比例適度是關鍵的問題。一個建筑看上去不能是感覺非常錯亂的,有音樂的韻律感,色彩上的協調,這幾年隨著素質文化水平的提高,藝術感覺色彩好多了。還有對比的問題,有協調的問題,有對稱的問題,都是一般的藝術造型概念,在建筑里都是不可或缺。
現在我們物質生活提高了,都做室內設計,這就是建筑藝術,大家都在追求這個東西。當然有些建筑物沒有房屋功能,比如說紀念碑,比如說佛教的廟宇塔林,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房子,這個也可以納入建筑。
像天寧寺塔的檐,梁思成先生說,整個天寧寺好象一首音樂,收的高度跟出檐創造一種音樂美,實際上是非常美的,恰好符合一種黃金比,因為古代講究方圓,這就是一種音樂美。宋代建筑特別注意音樂美。庭院的寬度,建筑的長度,柱子的高度,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,后來一個搞宋代音樂的人說,宋代音樂里也有這種比例,就是大家都在自然中間尋找這個比例關系的時候,一旦跟藝術接軌,就是相通的東西,它可以用于音樂也可以用于建筑。不是個簡單的房子,即使是作為房子的時候,透視出來的是藝術的美,風格問題。只有藝術才有風格,我們很少說水壩有風格,或者說這個橋梁有風格,橋梁更接近建筑一些,有些東西是沒法談什么風格,但是跟藝術有聯系的都有風格問題,而且幾乎不可分離的。
比如說我們藝術的雕刻,希臘雕刻,羅馬雕刻,這都是雕刻藝術里最精華的東西。我們再說中世紀,哥特藝術,繪畫上的那種畫,但是哥特藝術的最重要的代表是建筑,建筑給人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。緊接著哥特式的文藝復興,每一個階段都能找到相對應的東西,文藝復興首先是藝術的復興,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繪畫、雕刻。但是文藝復興的大作品首先是建筑,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是建筑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,所以文藝史上的大藝術家也是大建筑家。比如達芬奇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藝術家,我們都知道他《最后的晚餐》,知道他的《蒙娜麗莎》,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建筑師,他還是解剖家機械師,它也是建筑師。
我們往后追,巴洛克建筑巴洛克藝術。比如說20世紀初有藝術的現代主義,現代主義大師畢加索,那么建筑上也有現代藝術,作為一種藝術才有主義,你要作為純技術的東西,就不一定這樣,那么這個跟文化跟藝術沒關聯了。
像現在經常談,后現代思潮,后現代藝術,后現代的雕刻,后現代的繪畫,后現代攝影,后現代建筑。建筑和藝術,總是分不開的,所以建筑始終跟藝術流派息息相關,這一點就說明建筑不是簡單的房子。簡單的房子只要能遮風避雨,首先關注的是房子的實體,建筑不是關心實體,建筑更重要的不是那個柱子,那個墻,那個屋頂,更重要的是空間。
這點看來還不是說現代建筑師的創造,因為過去的建筑,我們知道,19世紀以前的建筑師關注點都是立面,墻上的裝飾、屋頂的檐口,一個個非常古板的房間,這時的建筑好像是一個經過非常精細的裝飾,但是封閉的盒子。到了20世紀這個建筑觀念太陳舊了,現代的建筑真正體驗它是游動,在里面走動,變化,恰恰這點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和歐洲傳統建筑的差別。西方人借用了我們中國的哲學家的思想,就是老子的思想,老子有個非常著名的話,大意是這個泥做的壇子,要那泥做起來,這個壇子外形不要緊,真正用的就是里頭那個空的東西,房子要有窗、要有門,但是真正有用的是房子里面空的東西,建筑的真理在你們那兒,你們老子那兒很早就說了,建筑它真正的本身是空間。
在山上有一個亭子,或者伸到水里有個平臺,平臺四面有通透的亭子,四面通透的榭,有些是完全封閉的,有些就是一面臨水的榭,四面臨水的亭子,或者廊子一邊靠墻一面就臨向水面,忽然廊子折一下,透出幾根竹子,這個都是空間的創造,步移景易,這個中國園林的手法,小中見大,因借的關系,借景的關系,都是空間的概念,至少在明代就非常成熟了。現代建筑忽然發現中國人對空間的理解非常深厚,包括繪畫,梁思成先生舉了個非常好的例子,西洋畫就跟西洋鏡子一樣,站在一個角度欣賞,它是個透視的,在中國繪畫很難一眼看到,那么中國繪畫那個多點透視,《萬里江山圖》,《乾隆南巡圖》,從北京紫禁城太和殿,一直畫到前門大街,一直往下延到江南的水鄉,包括《清明上河圖》,空間在不停的轉換,歐洲的繪畫是表達不出來的,我們的傳統建筑你得站在一個距離看,歐洲最偉大的建筑,文藝復興的大教堂是了不得的,進入大廳你基本上看到了,當然它有地下層,外形和里面是統一的,但中國建筑很難看出來,侯門深似海,或者叫庭院深深深幾許。那么你進入中國建筑就看到一個山水畫一樣,大家去過故宮很多次,但你沒去過的地方你也不知道,乾隆花園是怎么回事?它是一個完整的山水畫,完整的畫卷,這里就有空間的問題。
建筑是一種文化,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房子的概念,中國建筑有中國建筑的空間,歐洲人也有歐洲人的建筑空間,這個空間使歐洲創立了精品,比如說我們大家最愛去的,意大利的威尼斯圣馬可廣場,是歐洲最美的廣場,拿破侖說是歐洲的小客廳。佛羅倫薩偉大的建筑,穹頂非常大,百花大教堂非常漂亮,藝術廣場非常好,那是中世紀的藝術精品,恰恰廣場本身,它那種不規則的,跟周圍的空間穿插同時還有大量的露天雕塑,它有意識創造的一條街道,那個透視感覺是繪畫中感覺到的新的東西,文藝復興的時候,人們發現透視非常好,誰都用,達芬奇他用來創造一個《最后的晚餐》,完全是透視的,然后建筑師拿來創造成一個廣場,包括圣馬克廣場也是,帶有透視感的。
但是它用的建筑不是房子,用的是房間,用在廣場和街道的空間,所以這樣來看,建筑是文化,空間也是文化,那你比如說我們去柬埔寨,柬埔寨的吳哥窟,它不是房子,沒有任何功能,它是一個很有象征性的建筑物,同時它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空間。我們去印度尼西亞,印尼的婆羅浮圖,9世紀非常大的佛教建筑,它也不是房子,但是它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佛教的建筑物,有很強的象征性,非常濃厚的佛教建筑空間,從文化的角度來看,印度的佛教建筑跟尼泊爾的,跟緬甸,跟泰國的,跟中國的截然不同,跟日本的、朝鮮的都不一樣。我們看日本的建筑物,非常強烈的民族的文化內涵,日本的塔就跟中國的不一樣,中國的塔每個時代都有差別,唐的塔非常的雄偉,質樸,宋塔就比較柔弱,纖秀,又到了元代的喇嘛塔又不一樣,它帶有一點外來的因素,受藏族佛教的影響,這就是文化的差異。如果只當做一個房子,那么這些差異就沒有意義,那么恰恰因為它是一種文化的載體,那么它就能表征一種民族的感情,或者一個民族的集體的無意識也好,潛意識也好,一種集體的文化的積淀,這個時候它就不是房子了,它就能傳載某種信息。
中國古代有句這樣的話:形而上者為之道,形而下者為之器。器就是一個純功能性的東西,拿來用就是了,糧倉是器,一堵墻也是器,但是一旦它負載有文化的信息,民族傳統的感情色彩,或者是民族的內涵在里頭,它就不只是器了,它傳達一種信息,比如說婆羅浮圖,你能簡單地說它是器嗎?天壇,每個人在天壇都感到一種中國文化的一種崇高、偉大,特別是在更早時,周圍看不到建筑時,站在天壇上,一個人,那個感覺是非常空靈通透的,一種超凡出世,這個時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器所能解釋得了的。
園林也是一樣,傳統中國園林創造了非常豐富的空間藝術,同樣是園林,如果說我們從器的角度講,我們不說房子了,因為房子的概念覆蓋不了建筑了,那么園林它不是房子,它仍然是個建筑,一個物質化的東西,既然是功能性的東西,我只要有山有水就是園林了,干嗎要有文化的差異呢。那么恰恰中國園林、日本園林,歐洲園林差別很大,中國園林是把自然的山水和真山真水一個非常生動自然的樹木,包括這種園林里頭有竹子、曲橋、山石,甚至有一些鹿鳴、鶴鳴,鴛鴦這種動物,雨打芭蕉、風吹竹子,這種因素全部納入到園林景觀里來。所以詩人在園林里感受的不是一個房子,或者是樹或者是植物,感受到的是由這種秋風吹,或者是四季陰晴,非常有詩意,有意境,就是文化的內涵,一種中國人跟自然息息相關,人和自然相互共存的感覺,一種意境。黑格爾不喜歡中國園林,因為中國園林太自然了,在歐洲人眼里,必須是經過人馴化的才美,那就必須把樹修剪得非常人工化,水池是非常圓的幾何的形,地毯式花木好像刺繡出來的感覺,中國人完全不一樣,中國的園林幾乎所有的要素都是人創造的,但是看不出人雕琢的痕跡。
我們《園冶》里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話叫:雖由人做,宛自天開。這是中國人的思維,就是我雖然是人創造的,但是它好像天然的一樣,它就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效果。中國人所創造的環境都是自然和人工環境相融合的一種環境。中國的住宅,四合院,無論怎么講,它是一個傳統中國文化的載體,它體現了中國人在建筑這樣一個環境創造上的價值取向,人離不開自然,中國人的一種空間的取向,也有文化問題。既然是個文化,對待建筑就要慎重,我們現在沒有力量去改善它的環境,至少要保存它。將來有條件了慢慢去改善它完善它,讓它更適合居住,如果我們簡單地把它抹去,它是不可再生的,不可再出現的。去年浙江定海要拆了一批房子,拆了就沒了,太可惜了,既然是一種文化,它是一種記憶,就不要輕易抹去。那么我們北京也好,中國很多古城古村落,這些東西都是我們中國人的記憶。我們現在還能看到,但我們的后人什么都看不到了。這個記憶不能抹去,忘記是一種健忘癥,老年癡呆癥。我們建筑師不僅要設計諸如城市、房屋、廣場、地景、園林等等具體的建筑空間和實體,而且我們建筑師要為社會思考,要為歷史思考,要為環境思考,要為未來思考。建筑跟人的文化、環境、人的潛意識,跟人的行為方式,跟社會生活,幾乎沒有一樣是關聯的,跟人的未來,
面臨如此廣泛而復雜的這樣一個目標和任務的時候,我們還是要說建筑不是房子,建筑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包括城市、地景和建筑物本身的,也包括歷史現在和未來的一個綜合體。 (文字根據視頻整理)